每次休假,总会做些特色菜。
昨天,妈妈从冰箱找出一袋从老家带来的菜干。
小朋友问:“奶奶,这是什么菜?”
一时语塞,不知道用普通话怎么嗣魅这个菜名。
“野菜”我接过话茬。
小朋友:“野菜,就是给野生动物吃的菜吗?”
…….
孩子的诙谐是天然的。
不过这倒是勾起了我对挖野菜的影象。
野菜,顾名思义,就是长在野地上人们能吃的菜。野菜的种类许多,叫的名字也纷歧样。野菜味道鲜美,口感筋道,营养富厚,有的另有治病防病的功效。每年三四月份,风吹草长,万物萌动,爸爸妈妈和我都要提袋子拿铁锹去挖频频野菜。挖野菜既能享受美味,又可亲近大自然,我们都乐此不疲。
小时候,春天的野菜,得自己提着篮子满世界去找。印象中,最容易找到的野菜就是苦菜了。
小时候的苦菜似乎格外苦,为了去除苦味,妈妈会先拿开水煮,后拿凉水泡,最后挤干水分,拌上蒜末和陈醋。菜叶子这么折腾一顿,变得软韧起来,似乎更禁止易嚼烂下咽,越吃越凄凉。
比起吃野菜,我更喜欢挖野菜的劳作,大人并不随着,小孩子担负了一点家庭责任,但挖不挖获得,又要靠运气�;奶采稀⑻锕∩�,东瞅瞅西看看。一把小铲子在手里,轻快地往前一送,地面上的菜叶跟地下的根茎疏散,轻轻一拎,把整棵菜抛进小篮子。这样的挖法并不斩草除根,过些日子,地面上就有冒出绿芽来。这是乡土朴素的环保看法……
为什么有人在炎热的夏天还要晨跑和爬山?为什么有人在严寒砭骨的冬天还要去冬泳?为什么有人在今天物质极大富厚的时候还要带着孩子去吃野菜,许多野菜并欠好吃?
我想其实目的就两个,一个是让自己在宁静可控的规模内实验困苦,以便将来不可控的某些情况因素真变革时,拥有更大的身心意志去克服和适应;二来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当下的空调,享受当下的地暖,享受当下的锦衣玉食这些人间美味。很显然,前者爆发的概率很低,但后者一定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珍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,更好的体验这些工具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,我们的感受力变强了,理所虽然的享受所带来的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也会就此打住,或者说适当减速,感受幸福的能力自然会越来越高。
挖野菜基因的根深蒂固,就好比奶奶带大的孩子,公园遛娃时,也会告诉迷恋挖沙不可自拔的孙子,这是荠菜、这是苦菜……它不但意味着发明一颗野菜的雀跃,更是和亲人相聚的春日美好时光,每当看到一颗熟悉的野菜,就以为能抓住春天的无限希望。
也许孩子们没须要记得这些,只有某些特殊的时候,当他突然辨认出那颗似曾熟悉的野菜,继而想到已经远去的亲人,会更明白那句:人生一世,草木一秋。
(岳媛)